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现发火利和用火,这就出现了陶。有了陶容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于吃喝祭拜等方面的陶制品大量问世。当时制陶工艺中烧陶的泥土就地取材,燃料主要是树木草料。从无釉陶到有釉陶以及后来的原始青瓷,利用燃料提高温度是关键。从陶瓷发展历史中看,草木柴烧中的飞腾的灰落在陶瓷坯体上,在高温中产生的不同颜色釉点,使陶瓷表面丰富多彩。
我国陶瓷发展漫长过程中使用燃料主要是煤与木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日用陶瓷需求也随之增大,江南丘林地区少煤,龙窑主要是用树木做烧陶燃料,燃料日益缺乏。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开始废柴烧龙窑改隧道窑,用煤与重油为燃料。制陶工艺改进半为机械与手工结合为主体、全手工辅助相结合的格局。我有幸见证宜兴丁山陶瓷从龙窑松树柴烧到煤、油、电、天然气的发展历程。父辈是陶工,从小耳濡目染的全是陶瓷相关的场景,也正因为我的成长与陶与火相伴,有着不一样的陶瓷情怀,所以近年来重新点燃柴烧陶瓷的热情。
生活在当代的我对当代柴烧陶瓷有着当代的思考。陶瓷柴烧从陶瓷发展历史看是自然过程,曾经完成自身发展的历史使命,而现在自然环境不允许也没条件满足普通日用陶瓷大量使用柴烧的需求,机器时代完全可以胜任。当代陶瓷柴烧在世界现代艺术的发展潮流中,已然演变出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表达。中国当代陶艺家在深厚的陶瓷文化背景下有着自己的根脉。既要有传承又要有创新,传承有亮点有价值的东西,创造出新观念的艺术品。中国传统龙窑柴用量大、不节能,对环境也有污染,这些是事实,但是传统窑炉烧造的艺术效果却非常有趣精彩,所以应思考怎样把中国传统柴烧陶瓷更合理、更要有艺术性价值的东西进行挖掘。其中有一个契机,我2003年参加了中国美协陶专委代表团十人一行去日本益子陶瓷产区技艺交流一个月,参与陶瓷柴烧窑的烧成,深有体会。日本科技发达,现代高科技陶瓷生产是一流的,但对陶瓷本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就益子陶瓷产区(150多年历史)就有注册柴烧窑五百座,各家各有特色,有的专做茶碗,有的做陶瓷环境艺术等等。柴烧陶瓷的美术观点从不同类型器具和风格得到体现,超越了一般产日用品。当时我更加坚定原来关于柴烧陶瓷的想法,要找机会完成自己的柴烧窑。
中国陶瓷界从南到北,也有人陆续开始建造不同形式的柴窑,真正的节能无烟柴窑还是近十年开始流行,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清洁环保的设计,也有着巨大的个人创造空间。我于2005年在南京自行设计改进筑成小型无烟节能柴窑,带着学生一起实验,反反复复建了六个,找到了柴窑的内在规律,终于烧出丰富多彩而有变化的陶瓷作品。2017台湾台北工艺中心邀请我做了为期一个月展览《紫砂柴烧作品展》,与台湾艺术界开展交流,让他们知道了紫砂能烧1300度高温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拓展了材料的艺术表现空间。同年12月由南京文广博物总馆主办南京民俗博物馆经办《朱江龙紫砂艺术作品展》,为期一个月,其中一半柴是烧作品,得到各界好评。近几年内,我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校美术学院外硕士生导师,为美术学院陶瓷硕士研究生传授柴窑文化与紫砂传统工艺出力。在江苏省艺术基金项目以及文化部非遗项目等传承人培养项目中做讲座,以及技艺传授。同时为家乡宜兴丁山柴窑传承做顾问,为宜兴柴烧窑的继承与发展提建议。近阶段多次为清华大学陶瓷高研班做陶瓷艺术,柴窑文化等讲座,2019年国际柴烧节与十多个国家陶艺家进行相关交流。疫情期间,在工作室运用网络空间为无锡轻工学院本科生上网课,做工艺示范,也不断推动年轻一代努力发展当代柴烧陶艺。希望传承和创新并举,做好带头示范作用。
我的最大愿望是能在南京地区建一个陶瓷柴烧营,培养各界年轻人参与传承与当代柴窑发展,希望有关领导们给于政策支持。让生活艺术化,陶瓷艺术走进当代人的生活。为建设美好中国,美丽南京,做些事情。
人物名片:朱江龙,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乡土大师示范工作室领办人、省工艺美术大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校外导师。师从岳母周桂珍大师学习紫砂壶传统工艺技法,同时跟父亲学习宜兴传统陶缸和其他门类的工艺技艺。分别在南京和宜兴筑节能高效柴窑开始研究柴烧的变化。先后在大连市开发区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傅抱石厅、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台北当代工艺设计分馆举办“朱江龙陶艺展”“澄映心池——朱江龙紫砂艺术展”“澄映心池——朱江龙.高英姿紫砂创作展”。创作的紫砂壶与陶艺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并多次获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