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丰瓷刻”代表性传承人陈银付,出生于盐城市大丰区小海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喜爱绘画,很小的时候祖父便教我制作简单的瓷刻作品。受到祖父的启蒙、传承和引领,我10岁便开始系统学习素描、色彩、速写。在祖父身边,我深刻的感受到一个传统手工匠对手艺的挚爱。但在当时,这些技艺仅仅是一门谋生的手艺,我深深感慨老手艺发展、传承所受的局限。我对瓷刻独特的情感,让我产生了莫名的焦虑、惶恐,我想不能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把祖宗留下的独门手艺衰败了、失传了。
为此,我先后到中国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南京大学等院校拜师学艺,学习现代艺术知识理念,借鉴不同风格的艺术创作技法,融入到瓷刻这门传统技艺中,综合运用油画、国画、书法等各种技法与瓷刻工艺巧妙地融为一体,创作出了许多艺术珍品,大大提升了瓷刻的艺术表现,也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艺术金奖。其中,作品《水浒一百零八将》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特别金奖,《齐白石》荣获江苏省“迎春花”奖,《越洋电话》荣获深圳文博会金奖(国家级),《燃不尽的乡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英国女王》被作为英国埃塞克斯郡与江苏友好的象征,永久展示在当地政府的陈列室里。
“大丰瓷刻”技艺要想传承下去,单靠一个人的坚守和维护是微不足道的,必须要在时代的洪流中体现它的现实价值。2000年,我刚创办瓷刻工作室的时候,愿意学习瓷刻技艺的人很少,很多年轻人学个一年半载就不干了,招不到学徒是我当时最大的困惑,根本原因是收入不高。我深知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我还是在2013年义无反顾的创办了瓷刻工艺厂,我到处跑市场,参加各类展销会、博览会,推介大丰的瓷刻作品,当时的目的就是想让跟着我一起干的人多些收入,多份信任。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从最初的5人工作室发展成为行业内知名瓷刻企业,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我这个手艺人创业致富,也纷纷加入到瓷刻产业的队伍中来。2019年,公司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32人,员工年平均工资达6万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近年来,我已累计培养带出徒弟700多名,“大丰瓷刻”真正在经济价值中体现了文化价值,在聚焦富民中让技艺得以很好的传承。
守一颗匠心,护一份初心。作为一名手艺人,我积极响应省市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号召,大力推动瓷刻技艺融入社会各行各业,先后启动了瓷刻技艺进校园、进景区、进生活等系列传承活动,在学校组建“绣瓷社团”,定期面向学生群体开展瓷刻技艺传承普及宣教活动,培训学生500余人;定期开展公益性授课,带徒传艺,扩大瓷刻传承人队伍,至今已培养四名市级传承人;与上海吴家洼监狱合作为服刑人员开展社会矫正教育,让服刑人员能在传统艺术的熏陶下改正恶习,一声声“叮叮当当”的敲打,琢物雕心,让高墙之内的一群特殊传承人洗涤灵魂,学有所成,更好更快地完成由监狱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另外我在5A级景区中华麋鹿园、4A级景区大丰荷兰花海、全国最美乡村恒北村等开设中华麋鹿瓷刻艺术馆,瓷刻传习所,开展瓷刻主题互动活动,向中外游客推广大丰瓷刻,不断提高瓷刻技艺的受众面和影响力,促进瓷刻作品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艺术名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是重要的文化生产力,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又能解决大批劳动就业,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我定肩负瓷刻传承人的历史责任,努力发挥好“三带”作用,让大丰瓷刻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为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物名片:陈银付, 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领办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工匠,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丰瓷刻”代表性传承人。